3D 打印已经应用于骨科和牙科


近日,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脏手术研究组在国内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 一位77岁的主动脉瓣狭窄和功能不全的患者成功地了TAVI规划和导航。

  目前在医学研究领域,3D打印技术已在骨科、牙科等专业开始临床合理使用,但在心脏外科的应用刚刚起步,国外仅有极个别报道。

TAVI与传统开胸手术有很大的不同,手术中医生不能直接看到心脏的全貌,也不能切开心脏观察心脏内部的精细结构,因此术前影像学评价和术中导航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无论CT、MRI、B超等检查只能在屏幕上提供二维视野,外科医生都应仔细研究计算患者心脏和主动脉的成像数据,并在脑海中处理。 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类型,确定DSA球的投射角,规划导管的进入路径,判断瓣膜的释放位置,重建瓣膜的形态。 3D打印技术可以将患者的二维图像数据转换成逼真大小的心脏模型呈现在医生眼前,并且可以提供传统成像检查难以显示的更丰富的信息。 以便简化和规范上述复杂程序,使操作更加准确和安全。

手术前,心脏外科的微创小组联同超声心动图和影像科仔细研究了微创三维打印技术的可行性,然后心脏外科收集了病人的高分辨率 CT 和超声心动图图像,借助三维打印处理软件打印出完整的心脏和主动脉三维模型,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手术过程中,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魏来进一步简化了原有的手术程序,仅用了1小时就成功地完成了 Tavi 手术。患者 X 线照射时间减少一半,造影剂用量减少1/3,术中术后生命体征稳定,人工瓣膜定位准确,工作正常。